新聞聚焦

王擁軍教授做客“南湖生物醫學講壇”

訪問次數:發布日期:2021-11-04

112日下午,由77779193永利官网、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湖北洪山實驗室聯合舉辦的第六期南湖生物醫學講壇,在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報告廳開講。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王擁軍教授作題為筋骨健康的中醫藥方案的報告,為現場300餘名師生揭開中醫的“神秘面紗”。

在健康中國2030的大健康時代下,王擁軍表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養生保健、重大疾病預防、慢性病早期幹預的優勢,促進衛生健康工作關口前移,做到早期預防,個性化治療。他通過“女娲補天”生動形象地講述了什麼是中醫,并用現代科學的語言系統闡述了中醫的整體觀、恒動論、辨證論治和“生長壯老已”理論與觀念、以及當下亞健康和慢性病的現狀。

針對“一大三高”的慢性筋骨病,王擁軍教授圍繞中醫藥防治脊柱病、骨與關節病、骨炎症/骨免疫/骨腫瘤、“腎藏精”“腎主骨頭”理論指導延緩骨衰老等領域開展研究,并講述了芪麝丸的研制工作。他表示“益氣化瘀法”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基礎,貫穿于“預防-治療-康複”的全過程。通過建立氣虛、血瘀、腎虧型及氣虛血瘀腎虧型脊椎病動物模型,他的研究證明氣虛、血瘀、腎虧主要通過影響免疫代謝、凝血、内分泌系統,加速頸椎間盤退變。通過模拟人體直立姿勢,建立人類膝關節和椎間盤緩慢退變模型,他闡明了椎間盤與關節退變三期變化規律。同時他發現,淋巴系統回流能夠減輕出血引起的腦部炎症反應,豐富了出血後“瘀血”的清除機制。這些研究進一步深化了對中醫氣血理論的認識,體現了中醫藥理論在國際學術界的價值。

最後,王擁軍教授對其團隊建立的“病症結合、分型論治、調和腎陰腎陽”防治骨代謝疾病整體型技術與方法、 “腎主骨”理論、“腎藏精”現代生物學理論體系與“筋骨動靜力平衡”理論體系進行了簡要介紹。

會上,王擁軍教授與現場師生圍繞方劑、處方和配方顆粒等使用場景,及因人而異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展開了激烈地讨論。

【人物簡介】王擁軍,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長期緻力于中醫藥防治慢性筋骨病研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專家。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負責人。

開展椎間盤退變性疾病防治規律研究,提出"抑制炎症因子、改善微循環”防治椎間盤退變的觀點。開發出中藥新藥“芪麝丸”,臨床總有效率達到95%,減輕疼痛麻木與莫比可具有等效性,并降低了頸椎病的手術率,被西醫專家譽為中國的“消炎止痛藥"。在全國建立了"腎骨-髓腦系統"慢性病隊列( 23.39萬例),證明該類慢性病以腎精虧虛”為主,補腎填精方總有效率87.7%,且療程縮短1/2。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