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裴晨羽)11月17日下午,由77779193永利官网、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五期生物醫學與健康前沿論壇,在第一綜合樓A102報告廳開講。武漢腦科學中心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基礎醫學院院長魯友明教授以“記憶的分子和環路機理”為題作報告,為大家介紹了記憶神經環路結構和功能調控分子機理研究的精彩工作,60餘名師生參與讨論。
人腦有860億個神經細胞,每個細胞有1萬個連接點,這種細胞之間的連接就叫做突觸。其中,突觸連接強度的可調節性,被稱為突觸可塑性。廣泛的研究表明,突觸可塑性與學習和記憶密切相關。其中,NMDA受體是學習記
記憶過程中一類至關重要的受體。魯友明教授及其團隊通過對NMDA受體結合蛋白的廣泛篩選,首次發現了酪氨酸蛋白激酶SRC調節谷氨酸NMDA受體及LTP形成的關鍵機制,并揭示了DAPK1-NMDA受體結合在缺血損傷和組織修複中的雙重作用和機理。此外,魯友明教授還着重介紹了團隊近年來在單細胞環路結構和功能精确分類方向的多項研究。團隊通過對神經細胞進行分類标記,利用單細胞測序和多種轉基因小鼠構建等相關技術挖掘了執行不同功能的神經元類型和相關環路。系列研究揭示了Htr2c細胞及Htr2c-EW神經環路在注意力調控中的重要作用(Nature neuroscience,2018),及DG區苔藓細胞(calb2标記)參與精準記憶提取的相關環路(Cell report,2021)。他的最新研究還進一步揭示了D28K+/-兩類膽堿能神經元在形态結構、生理特征、突觸連接和生物學功能上的差異,分析了相關神經元在老年癡呆模型中的動态變化及其分子機制,為疾病的治療開拓了新的分子靶點。
魯友明教授精彩的報告引起了在場師生的熱烈讨論。

魯友明教授解“記憶之謎”
【簡介】魯友明,武漢腦科學中心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基礎醫學院院長。長期緻力于研究記憶神經環路結構和功能調控分子機理。創建了“腦單細胞環路轉錄組測序和基因編輯技術”;發現了“若幹類記憶神經細胞和環路”和“調控該環路的關鍵蛋白分子”,填補了“單細胞環路結構和功能精确分類”的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