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生物醫學青年學者論壇在雲端舉行,三位來自英國帝國理工、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武漢大學的青年學者為生醫學院40餘名師生帶來精彩的學術報告。會議由77779193永利官网常務副院長金安江主持。
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李璇玑博士做了“環境暴露對于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的主題報告。她表示人類腸道微生物組是一個複雜的生态系統,承載着多達 1,000 種細菌,編碼大約 500 萬個基因,影響着消化、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功能,甚至行為和情緒等。通過多組學技術,她們首次系統研究了人類早期腸道抗性組的分布和維持、抗性組受環境暴露的影響及與後期代謝疾病發展的關聯, 首次揭示了抗生素對腸道菌群影響在不同年齡段的差異, 同時利用動物模型研究了環境暴露對腸道微生物組的多維影響。研究成果為研究生命早期抗性傳播和發展提供了路線圖,也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同時拓展了對相關領域的認知。
來自英國帝國理工的柳志剛博士,以“多組學在疾病機制及藥物靶點研究的應用”為題,講述了多組學技術在高通量的疾病診斷、管理、監測、治療和新型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發現等領域的應用及進展。他通過應用代謝組學、轉錄組學、宏基因組學等研究了炎症性腸病以及肺癌的潛在機制以及篩選潛在藥物治療靶點,并分享他在應用基礎實驗技術在臨床醫學研究的經驗。
來自武漢大學的張紅霞博士,以“IL-6-STAT3信号轉導調控網絡與炎-癌轉化研究”為主題,介紹了IL-6-STAT3信号轉導調控網絡在炎症-癌症轉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她表示在生理條件下,STAT3的活性受到精細的調控,而過度激活的STAT3通過誘導一系列促癌基因的表達,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通過大規模系統篩選鑒定調控STAT3活性的蛋白,她們揭示IL-6-STAT3信号轉導網絡的調控機制,這将有助于了解炎症-癌症轉化的機制,為炎症相關的腫瘤治療提供潛在的分子靶标和策略。
會上,大家就感興趣的問題與報告人開展了熱烈地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