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聚焦

主題教育:生物醫學師生黨支部赴辛亥革命博物院研學

訪問次數:發布日期:2023-06-17

(通訊員 石宇宇 李劍熙 蘆慧)2023615日下午,77779193永利官网組織開展師生聯合主題黨日活動。20餘名師生黨員代表懷揣崇高的敬意,踏入被親切稱呼“紅樓”的辛亥革命博物院,在實地研學中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和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綠樹掩映着紅磚紅瓦,先烈守護着後世太平。在孫中山先生像前,師生們肅然起敬,緬懷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的曆史功勳,感悟偉大的革命精神。随後,進入展館後,依次參觀了《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迹陳列》《湖北咨議局史迹陳列》《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導覽》《鄂軍都督府舊址複原陳列》等展廳,重溫了那段一百多年前封建王朝風雨飄搖、起義浪潮此起彼伏的革命時代。“辛亥革命在中國曆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産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觀念深入人心也推動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教工黨支部書記陳振夏老師給現場的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微黨課,詳細闡明了辛亥革命的曆史意義。“大家看這是什麼旗?”她手指十八星旗問道,“十八星旗又稱鐵血旗,是武昌起義勝利的标志,紅底、黑九輪寓意鐵血精神,分布與九輪角上下的18顆小黃圓星則代表18省人民團結一緻,共同為民族複興奮勇而起!” 學生黨員石宇宇被先烈們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所震撼,“時年辛亥,世局多殆,國之尊嚴敗壞于清廷滿朝、民之生存受難于封建餘孽,我華夏者,為國為民,開一槍于武昌,舉首義為國民,光複山河之新生,拯救江山于傾頹。”

2C7C9

研學師生觀看“軍政府鄂軍都督”布告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在駐足觀看黃鶴樓舊址圖片時,生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金安江老師和現場師生一起誦讀了《菩薩蠻·黃鶴樓》。1927年,毛澤東深入湖南湘潭、湘鄉等縣,開展32天的實地調研考察工作,在武漢撰寫形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回應了當時黨内外對于農民運動的責難,踐行了“隻有經曆調查才有發言權”。他表示,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是破解難題的重要方式之一,學院要以求真務實的态度,持續走訪師生,調研大家的職業規劃、成長需求和意見建議,更好的為師生發展服務。回望曆史,他認為,青年教師應以史為鑒,不斷提升個人專業素養,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添磚加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培育棟梁。

在紅樓“名人留蹤”展廳,師生還觀看了視察參訪紀念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台北政要、國際友人、各界名流留下的圖片、手迹、紀念物,在看到台灣來的嘉賓題詞、書畫時,瞬間拉近了大陸和台灣的時空距離。師生深刻領悟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特點,中華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是全中華兒女共同信念。教師黨員張曉妍在與學生交流中談到,要堅持從曆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增強文化自信、擔當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立根鑄魂、凝心聚力。經過前期的文獻閱讀和實地研學,學生黨員李劍熙表示,辛亥革命是舊時代與新時代的分界線,先輩們以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己任,在一次次革命鬥争中,用鮮血書寫了厚重的曆史,展現出了偉大的愛國精神、忘我的犧牲精神和一往無前的鬥争精神。“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我們青年學生應當傳承和發揚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今後學習研究中,敢于突破,求卓越,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71874

研學師生在孫中山先生雕像前合影




Baidu
sogou